分享
2025-09-08学院新闻
在设计与艺术的交汇处,我们不仅塑造形态、色彩与空间,更是在定义时代的美学语言与精神风貌。设计艺术学院,作为孕育未来创造者的摇篮,其使命远不止于技艺的传授,更在于价值的引领与文化的传承。如何让“课程思政”摆脱生硬的说教,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融入每一根线条、每一次构思,使其真正“活”起来,成为设计中有温度的血液与文化深处的回响?这是我们不断索与实践的核心命题。我们致力于将家国情怀、文化自信、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,内化于设计方法论,外显于创意成果,让青年学子在打磨技艺的同时,锤炼品格,在创造美的过程中,传递时代的温度与民族文化的深邃力量。
一、佩饰设计:于玉饰间触摸文化脉络
阮劲梅老师的《佩饰设计与工艺》课堂,带同学们探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。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玉佩,不仅是精美的装饰品,更因古人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理念,承载着品德与礼仪的象征意义。发簪、步摇等传统佩饰,也都在岁月长河中,诉说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与智慧。如今,虽佩戴方式有所变化,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仍深受喜爱。阮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设计中,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,让古老的佩饰之美在现代焕发生机。
二、数字媒体艺术:借IP形象传递文化力量
宋美莲老师的品牌IP形象设计课程,聚焦专业能力培养与文化传播。品牌IP形象作为独特的虚拟符号,能传递品牌价值观,更在文化类IP设计中,成为文化宣传与传播的有力载体。通过案例分析与实际项目,同学们不仅提升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,更明白在文化类IP设计中,可借助这一形式,助力文化传播,增强文化自信。
三、产品设计:以创新讲好中国故事
罗晓庆老师结合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,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指明方向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,同学们要思考如何用设计,将国家历史文化、城市文化,乃至红色文化、非遗文化等,融入产品之中。国潮品牌的兴起,正是文化与设计融合的生动案例。罗老师希望同学们紧跟国家发展大方向,在设计中践行文化使命,让更多人通过产品感知文化魅力,树立文化自信。
四、酒店美学:在空间与服务中践行人文关怀
姜亚利老师的课程,深度解析酒店美学的多重构成。在空间美学部分,以“无障碍酒店设计”为例,同学们了解到,美学不仅是视觉上的美观,更要满足残障宾客需求,如防滑地板的纹理、盲道的色彩、无障碍电梯的按钮设计等,这背后是“平等、包容”的价值观,是让每一位宾客都感受到尊重与关怀。
服务美学方面,通过“服务美学的核心是什么?”的提问,同学们领悟到其本质是“人文关怀”,未来从事酒店服务,要将“责任与温暖”融入细节。而文化美学的讲解,更让同学们认识到酒店是“文化传播的窗口”,未来投身酒店行业,要以美学为语言,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,讲好中国故事,增强民族文化自信。
五、酒店新媒体策划与运营:新媒体守底线传正能
曾旻婧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乱花渐欲迷人眼,网络世界如何保持正确的新媒体运营观?
将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传播正能量”作为新媒体运营者的核心素养和职业底线。
承载价值,肩负责任,赋能社会。网络空间清朗化,流量与正能量并不矛盾。
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们,正以这样生动且深刻的方式,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,让同学们在设计之路上,不仅追求艺术之美、技能之精,更怀揣文化传承的使命与人文关怀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