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配置信息

设计艺术学院

分享

李琳:在艺术的十字路口遇见文学

2025-04-24学院新闻

 



李琳,女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,现任设计艺术学院专职辅导员,兼任服装与服饰设计党支部支部书记。

本科期间曾任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副部长、获得奖学金三等奖、获得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优秀大学毕业生;研究生期间曾任研究生会生活部部长、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、二等奖、获得“三好学生”称号、获得第六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。

工作任职期间,所带班级两次获得“学风建设先进班集体”称号。

亲爱的同学们:

当你们专注于线条的流动、色彩的碰撞、材质的对话时,或许很少想到,文学这座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泉,正静静等待着你们的发现。

作为你们的辅导员,同时也是一位文学专业的探索者,我希望能为你们架起一座连接文学与设计的桥梁。


文学将如何滋养你们的专业土壤?

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:“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,在山顶上重逢。”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妙的隐喻、象征与意象,正是视觉表达的近亲。

阅读博尔赫斯的《沙之书》,你们会惊叹于他对“无限之书”的构想 —— 这不正是装置艺术追求的感官体验吗?品读张爱玲笔下“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蚤子”的意象,何尝不是一种震撼的视觉隐喻?

这些文字中的画面感,能够唤醒你们沉睡的创意神经。建议从卡尔维诺的《看不见的城市》开始,这位文学大师用文字构建的城市幻象,将极大地拓展你们对空间设计的想象力。


在艺术史的长河中,许多大师都是文学与艺术的跨界者。

威廉·布莱克既是诗人也是版画家,他的作品证明了两者的共生关系;中国文人画传统中,苏轼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境界,展现了文学与绘画的完美融合。

当代设计领域,原研哉在《设计中的设计》中频繁引用文学作品,证明优秀设计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。我特别推荐你们阅读约翰·伯格的《观看的方式》,这本书从艺术批评的角度,揭示了视觉与思维的深层联系。

针对设计艺术专业的特点,我为你们精选了一份书单:帕慕克《纯真博物馆》展示物件如何承载记忆与情感;桑塔格《论摄影》深入探讨了影像与真实的关系。

当你们面临创作瓶颈时,不妨翻开村上春树的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,看他如何将日常转化为艺术;或者阅读西西的《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》,体验文学如何重构现实。

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深度阅读变得尤为珍贵。建议你们建立“文学灵感库”:准备一个笔记本,记录阅读中闪现的视觉意象;尝试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设计草图;组建读书小组,分享不同专业的解读视角。

记住,设计不仅是形式的美,更是思想的表达。文学能为你们提供这种表达的深度和广度。



同学们,艺术与文学是人类精神的两种表达方式,它们在最深处相通。

期待你们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,让文字与图像在你们的创作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。当你们下次面对空白画布感到迷茫时,不妨先打开一本书——答案或许就藏在某位作家的句子里

衷心祝愿你们的艺术之路因文学的加入而更加丰盈!